
7月10日14時,為期4天的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第二十一屆年會在吉林藝術學院落下帷幕。本屆年會為學會40年來首次云會議,會議涵蓋11個單元,每單元6個分會場,共計68場學術交流;匯集了來自廣東、廣西、內蒙古、云南、陜西、山西、湖南、湖北、河北、河南、山東、貴州、安徽、浙江、江蘇、四川、遼寧、吉林、黑龍江、福建、臺灣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以及歐美近300名專家學者。每一句話語都蘊含深刻思考,每一個觀點都值得深入研究,討論中碰撞思想,升華情感,既關懷過去,又關照當下,更啟迪未來!
吉林藝術學院副校長陳吉風主持閉幕式
中國傳統音樂學會會長蕭梅致閉幕詞
經過4天熱烈而緊張的會期,第21屆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即將落下帷幕。感謝所有與會者的積極參與,為這場云端的學術盛宴貢獻了自己的智慧!
年會整體上呈現出論題多元化的特點,無論是傳統領域的新視角,還是多學科及多角度的研究,包括坦誠的反思、商榷和討論,都令我們為之欣喜。短短四天的討論,涉及53個劇種、25個曲種、19篇涉及樂種研究、 18篇涉及應用民族音樂學研究、78篇涉及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并且還有城市音樂以及聲環境、聲音景觀研究22篇。
由此,學者們對本屆年會所設定的議題給予了充分的展示,同時也體現了學術協作意識。在會議的各個單元中,我們常??吹街心陮W者與青年學者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討論。老中青三代學者,在成果分享中形成并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學術梯隊。
本屆年會首次采用網絡直播的方式,這是一場巨大挑戰。經此會議,我們不僅在學術上共同進步了,還經受了現代科技的洗禮,可謂是藝術與科技的雙豐收!這次年會的與會人員數量之多、影響之廣,都是歷屆年會前所未有的,完全超出了我們作為主辦方的預想。
最后,我謹代表全體參會會員,再次向東道主吉林藝術學院表示感謝,感謝組委會團隊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組織了一場形式新穎、技術超前、內容豐富的云端學術盛宴!
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副秘書長秦思宣布新入會會員名單
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秘書長齊琨宣布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第二十二屆年會承辦單位
接會單位代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系主任安平教授發言
作為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第二十二屆年會的承辦單位,我們感到無比的榮幸!本屆年會議題非常豐富,地域跨度廣大,研究方法多元,包含了諸多跨學科、跨地域的研究,還有很多新型的、前沿的研究,這些無不讓我們感覺到中國傳統音樂前景的輝煌。相信本屆年會和下屆年會,一定會對我們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產生重大意義與深遠影響。
4天的研討,讓藝術在交流中融合,思想在碰撞中點燃!六個會場收獲頗豐,與會嘉賓有所啟迪,“不虛此行”。今天,他們收獲滿滿,在憧憬與希望中作總結發言、落下帷幕。
第一分會場孟凡玉作總結發言
第一分會場在3天半的時間里,共舉行11單元的學術報告會,44位學者做報告。
本會場發言具有如下特點:
一、團隊作戰,方向明確,論題集中,形成拳頭效應。本分會場除了第一、四單元之外,其余9個單元均屬于團隊小組的成果呈現形式,論題集中在珍貴音像資料整理與保護研究、音樂影像志學等幾個方面,由于成果方向凝練,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互動熱烈。具有集中型、半集中型和開放型特點。
二、基礎研究扎實,學術底蘊深厚。本分會場屬于基礎研究的內容有區域傳統音樂研究、課程教學研究等,非常扎實,持續性強,是學科研究的基礎性成分,非常重要。
三、前沿研究領先,引領學科發展。本分會場的音樂影像志研究、應用民族音樂學研究、勞弗特藏的整理與保護研究等屬于學科前沿研究,對學科的未來發展具有一定導向引領作用。
第二分會場劉雯作總結發言
第二會場的發言者們,以戲曲曲藝為重要研究對象,表現出兩種研究特色,一個特色是繼續完善前人所奠定的有關歷史源流、音樂形態、音樂傳承等研究成果,另一研究特色是鮮明的運用聲學、語言音樂學、應用民族音樂學等研究方法。第二會場的整體發言內容體現出學者們在音樂學基礎上廣泛吸收自然科學、語言學的研究方法,變傳統的單項研究為整體的跨學科研究。
第三分會場齊易作總結發言
第三分會場共有“戲曲曲藝的研究與教學問題”(兩場)、“歷史民族音樂學研究”(五場)、“現代教育體制下的中國傳統音樂傳承研究”(兩場)、“東北地域音樂文化研究”(兩場)四項議題。
本屆年會的主會場為地處東北地區的吉林藝術學院,同時“東北地域音樂文化研究”也是這屆年會的重要議題。在這個議題中,發言者們就東北地區的戲曲、曲藝、鼓吹樂、少數民族音樂、儀式音樂等進行了研究。從“地域文化”的角度研究民間音樂,有利于探討在相似的地理、風俗、民情、語言等基礎上產生的該地民間音樂的共性特點,可以更深刻地認識該地區民間音樂與其所依存的文化背景之間的關系。
第四分會場胡斌作總結發言
第四分會場實際發言的學者共有40位,共四項議題。
一、現代教育體制下的中國傳統音樂傳承研究:傳統音樂如何充分適應現代教育體制需要,同時對現代教育體制作用于傳統音樂傳承與發展的方式與意義,進行了多方面思考。
二、東北地域音樂文化研究:東北地域音樂文化資源極大豐富,區域性特征鮮明,圍繞此項議題而展開的發言,歷時與共時相結合的研究方式讓人印象深刻。
三、新研究:新的研究對象和部分首次出現的個案研究,令人耳目一新。當下田野調查的深入,以及理論的快速更新與普及,具有相當的反思性。
四、冀中音樂會專題研究:當代多種傳承方式的比較與特點總結,音樂會曲目的歷史分層與多元構成,不同譜式在傳承中的功能與性質以及具體作品研究,精彩紛呈。
第五分會場吳凡作總結發言
本屆年會第五會場,40位學者共同參與了兩個專題的探討。其中:新研究專題33篇;戲曲曲藝的研究與教學問題6篇。云端會議,比起線下的會議來說,大家更忙碌了。因為它給大家提供了更多的、流暢自如地往返于多個學術空間的便利,讓人樂此不疲地在不同數字頻率中零距離切換,讓人沉醉在學術言說的激蕩思辨里。
在第五會場的新研究專題,前輩學者的堅守、中生代的執著與新生代的熱情,彰顯無疑。從傳統到創新兩個端點之間的接續、延展和拓寬,是不變的追尋。在求新的路途上,“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是對我們專業功底的檢驗,對學識積累的考量,對音樂時空的探索,對“人”這個古老而又新穎命題的不斷層累闡釋。探賾索隱,我們一直在努力。
第六分會場楊曉作總結發言
一、中國學術語境問題。從理論的角度來看我們第六分會場的學者非常強調中國當代學術語境下對西學理論的再思考。
二、關于研究材料的問題。對于材料的多樣性和材料的互證關系,這次大會有非常明顯的一個學理性的提升。
三、變遷動力問題。關于傳統音樂近現代變遷的動力問題,學者們共同探討了傳統樂種在當下流動的生命空間中的問題。
四、聲音觀念的問題。學者們格外關注局內聲音觀,而且對于局內的聲音觀的關注有歷時的角度、有共時的角度、有個體的角度、有群體的角度。
五、研究視域與方法的多樣化。在對第六分會場的觀察當中,出現了比較多的比較研究和宏觀研究,這說明我們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開始進入到了一個微觀、中觀、宏觀研究的良性循環,而且目前我們所看到的比較研究和宏觀研究,大多是建立在一個比較翔實的個案研究基礎之上來進行的。
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副會長張伯瑜宣布本屆年會圓滿閉幕
四天來,會議在線人數峰值總計達到7336人,其中7月7日累計2364人,7月8日累計1932人,7月9日累計1949人,7月10日累計1091人。與會人員數量之多,影響之廣,乃歷屆之首!
會議還得到了新華網、中新網、鳳凰網、中國吉林網、騰訊新聞、吉林日報、吉林廣播網、今日頭條等各大媒體的爭相報道,累計總瀏覽量達50000余次。吉林藝術學院、傳統音樂學會、傳統音樂學會第21屆年會、吉藝音樂匯等公眾平臺累計瀏覽量超20000余次。
緊湊充實的學術洗禮,豐富多元的論壇內容,全面深入的交流研討,摯誠滿懷的學界同仁!一同交流思想,分享經驗;一同歡聚云端,眾志成城;一同凝心聚力,開啟未來!